□ 李伟明
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《祥瑞宝莲》出版之后,不少读者关切地问我是否还有续集。实际上,在写《祥瑞宝莲》时,我就已谋划了下一部——姊妹篇《风云宝石》,故事在《祥瑞宝莲》一书已埋下伏笔。小说以赣南的某个历史事件为背景,借助若干真实的历史人物,架构一个通俗的故事,重点宣传赣南有开发价值的文化符号或风景名胜。《祥瑞宝莲》的具体事件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(1289),钟明亮在赣州起兵反元,宣传的重点是赣县宝莲山;而《风云宝石》的历史事件,则是七年之后的元成宗元贞二年(1296),刘六十在兴国县聚众起义,重点想推一推兴国县的宝石山,兼顾赣县寨九坳和瑞金铜钵山、罗汉岩等文化符号及风景名胜。
刘六十起义在当时的赣南绝对是件大事,也是江西行省的大事,在全国有影响。刘六十的具体情况,已没有更多的资料可考,只知道他不久即失败被杀了。关于这场起义,根据《元史》记载,刘六十在赣州(兴国)起兵反元建国。朝廷遣兵镇压,主将观望退缩不敢出战,而地方官吏又扰害良民,于是刘六十的势力更加壮大。正当省里官僚都不肯去赣州惹这个麻烦之际,身为行省左丞的董士选主动请缨前往赣州,而且即日启程,不带兵将,只带了两名随从李霆镇、元明善,大家都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。
董士选到了赣州境内,不急着率兵去前线打仗,却先来个肃贪,将那些祸害百姓的贪官污吏逮捕治罪。到了兴国县,离刘六十盘踞之地不到百里,董士选让有关将校领兵分别驻守待命,对煽动造反的人进行惩处。老百姓也不喜欢战乱,董士选所作所为让他们感到这世道原来还有王法。结果,董士选没过多久便抓获了刘六十,对其手下则遣散回去种田。
我发现,董士选是个不简单的人物,是个治世能臣。史称董士选平生以忠义自命,特别讲究廉洁,无论门生部属,无人敢以一丝一毫敬献给他。他还非常重视家风家教,家人也以廉而名,“子孙不异布衣之士,仕者往往称廉吏云”。因其德高望重,当时的皇帝元成宗尊称他为“董二哥”,他父亲董文炳曾被称为“董大哥”,可见董氏家族在当时之显赫。同时,我发现董士选的“秘书”元明善,也是个人物,后来做了高官,与张养浩、曹元用并称为元朝“三俊”。元仁宗延祐二年(1315),元朝恢复科举考试,“明善首充考试官。及廷试,又为读卷官,所取士后多为名臣”。延祐二年,全国发生了一文一武两件大事。“文”即恢复科举考试,“武”即因朝廷实行“土地经理”而引发了宁都的蔡五九起义。没想到,元明善居然是恢复科举后的首批考官。
顺着刘六十起义这根“藤”,摸出了这样的“瓜”。这些知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,让我更加兴奋,成为笔端涌现的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写作《风云宝石》的冲动越来越强烈,董士选、元明善在赣南的故事,我借这个机会把他们从故纸堆里打捞出来,传播开去,让更多的人知道赣南历史上曾经的震撼与精彩。
很多人认为,通俗作品尤其是武侠小说,无非是打打杀杀的消遣品而已,上不了大雅之堂,也谈不上什么“深刻意义”,这显然是一种偏见。无论哪种文学形式,都有条件也有责任体现思想价值,关键看作者聚焦主题的深刻性。当收获的历史背景超出意料,写作无疑就可以往深处多走一走了。于是,我除了尽力展现赣南风土人情、历史人文、景观物产,更在刀光剑影的背后,想到了为政之道、为官之道、为人之道,想到了如何挖掘历史逻辑中的时代价值。如果只是写一场农民起义,写官兵与义军之间的斗争,故事情节难免落入俗套。小说与史实毕竟是两码事,我笔下的刘六十与董士选纯粹是文学形象,所谓“武侠”也只是一种表现方式。我的真正想法,是希望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说说某些至今还未过时的道理,希望以这种轻松的形式注入若干思考。
2023年2月,《风云宝石》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上市,两个月发行就超过两万多册,5月再印。2023年3月1日,百道网发布了2月好书榜,《风云宝石》入选文学类好书榜单。4月14日,《中国出版传媒商报》发布“2023年第一季度影响力书单”,《风云宝石》入选文学类。这种行业报的评选,对我们圈外人来说,可以说是一个鼓励。作品能受到市场认可,无论如何,让我感到欣慰,这也是我继续写作的动力。
目前,《风云宝石》关于罗汉岩的内容,已完成剧本改编,正在筹拍网络电影。这部电影将全部取景于赣南瑞金。我知道这样的作品当然谈不上“成熟”,它依然只是个尝试。作为一个赣南作者,我希望用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,把本土历史上曾经有意思的事情挖掘出来,让今人知道我们脚下这块看似平常的土地,其实也是大有故事的。一个地方的历史,可能蕴藏着许多闪光点。只要用心去读它,总是会有收获的。